原址:http://blog.roodo.com/rocksaying/archives/372527.html
和類比訊號線不同的是,一個數位資料的訊號中就可以包含所有聲道的訊號 (不管是 mono、二聲道還是120個聲道,這受限於傳輸線的承載訊號量) ,所以用一條線來傳送就可以了,因此數位輸出線一向只用一條線。
至於同軸為什麼會被認為聲音比較好呢?
其實應該說”光纖失真”了,光纖和同軸的差異在於,光纖多了一道”電 => 光 => 電”的步驟,聲音這種東西只要離開了儲存媒體,它沒有一定的正確性,(除非另一頭的DAC還有資料檢驗) 所以任何的轉換過程,會有若干…
不對,既然是「數位資料」,那就沒有失真問題。類比會衰減,數位不會,這是數位資料的特性。雖然光纖在傳送時,訊號承載媒介會做一次「電 => 光 => 電」的動作,但數位資料在這過程中,並沒有任何「轉換」動作。實際上做的是「複製」動作。如果數位資料用光纖傳遞會失真,那麼在電腦網路中最好的網路線應該是同軸了,但事實上相反,網路線是 光纖 > 雙絞 > 同軸。
那麼為什麼在音響界中,同軸被認為比光纖好呢?那是因為「jitter」而不是資料失真。音樂是非常重視「即時性」的,用音樂術語,就是重視「節拍」。如果兩個音之間的資料在傳送過程中慢了 0.5 秒送達,雖然資料的數位內容沒變,但在人耳的聽覺上,那兩個音之間就多了半拍,就不是一樣的音樂了。
據專業廠商的測試,同軸的 jitter 比光纖低。所以在音響界中,才會用同軸多於光纖。但那樣的 jitter ,差異甚至在 0.001 秒以下 (其實更小) 。對器材等級不夠高,樂器編制普通的聆聽者來說,有幾人能聽出來?我承認在我的系統下,我聽不出那 0.001 秒的節拍差異。但依我聽過的交響樂唱片來說,同一個指揮者,每次指揮同一首曲子時,節拍也不一定每次都一樣。如果這個指揮者,這次指揮的兩個音之間比上次多 0.01 秒,是不是要說這個指揮的功力不好,有誤差?
jitter 真的那麼重要嗎? 如果是像馬勒的交響曲這種大編制,幾十個樂器同時發聲的情形,說差 0.01秒會讓某些樂器發聲的先後秩序不一樣,那我相信 jitter 在這時很重要。但如果是多重奏、歌手演唱的情形, 0.01 秒的差異就不是那麼明顯了。